日前,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推荐目录(第三批)》(以下简称《目录》)。《目录》包括工业厂房节地技术、基础设施建设节地技术、新能源环保产业节地技术、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开发模式、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模式、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节约挖潜模式等6种类型,共23个典型案例。
工业厂房节地技术类收录了“服装加工企业建设高层工业厂房节地技术”“肉食养殖产业立体养殖、综合体节地技术”“开发区建设多层标准厂房节地技术”等3个案例,主要是通过立体布局、建设多层工业厂房,节约集约用地。基础设施建设节地技术类收录了“中央墩大悬臂盖梁节地技术”“高速公路服务区节地模式”“高架桥下建停车库节地模式”“平原区公路路地和谐共建节地模式”等4个案例,主要是通过提高桥梁占比、创新用地布局、优化设计方案等,减少旧路、旧桥加宽、服务区建设、停车场建设等占地规模。新能源环保产业节地技术类收录了“预应力构架式钢管风电塔节地技术”“光伏+节地技术”“全地埋式净水厂项目节地模式”等3个案例,主要是采用先进工艺和技术装备实现高架或深埋,充分利用未利用地和地下空间,减少对土地占用和对植被的破坏。
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模式收录了“中央商务区地下空间集成开发建设模式”“旧城区地上地下空间立体改造开发模式”“公交场站地上地下空间综合改造模式”“利用地下空间建设生态智能粮食仓模式” “学校体育场立体建设模式”等5个案例,主要采取平面节地和立体开发节地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土地开发利用强度,提升区域整体功能。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模式收录了“桥下空间集约开发节地模式”“屋顶上的体育休闲公园节地模式”“古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改造利用模式”3个案例,主要是对零星用地、屋顶空间、存量低效用地进行改造利用,减少占用新增用地,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增加公共空间。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节约挖潜模式收录了“地灾废弃村落遗址改造提升节地模式”“整镇优化存量农村小微企业用地节地模式”“盘活闲置村落打造旅游综合体节地模式”“特色田园乡村发展节地模式”“乡村振兴项目开发建设节地模式”等5个案例,主要是通过修葺村庄废弃遗址建筑、复垦农村散乱低效小微企业用地、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改造废旧厂房等方式,减少占用新增用地,推动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与乡村振兴发展双赢。
据悉,原国土资源部、自然资源部曾先后于2017年11月、2020年1月发布了两批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推荐目录,推动社会关注并采用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高效利用。2021年2月,自然资源部启动了第三批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案例征集工作,相关行业部门、地方自然资源部门等推荐案例124个。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司会同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评选提炼出23个典型案例,形成了第三批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推荐目录。
通知全文↓↓↓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
2022年1月28日
附件(点击原文查看):
-
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推荐目录(第三批).doc
摘要:一是通过盘活利用村集体闲置土地发展乡村文旅产业,使用原建设用地进行翻新修复和建设,未使用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二是所使用土地采取企业与村集体框架合作方式,企业以租赁土地为主,不涉及土地所有权归属的改变。
节地效果:累计盘活乡村存量建设用地2公顷,无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节地率100%。
秋长谷里坐落于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秋长街道茶园村。2018年3月,惠州市惠阳区政府与市场主体签署战略协议,合力打造秋长谷里,将秋长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乡村发展优势,传承发展秋长的客家文化。
惠州秋长街道茶园村
1.主要做法
创新村企合作模式,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以乡村文旅为载体,搭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平台,因地制宜导入产业,盘活乡村闲置和废弃的土地、房屋等资源,以“经营乡村”为理念活化乡村,打造具有自我造血功能的、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文旅。
项目首开区约 1350 亩,在保留客家传统古建筑的基础上,活化传统乡村生活空间,打造“在地、田园、客家”的悠然逸境。植入在地文化体验、观光休闲、餐饮娱乐、精品野奢民宿、亲子田园互动、文创手作等多种文旅业态。整个村庄重点建设面积约为2万平方米,为原有衰败的“空心村”,首先通过 3D 测绘技术将濒临倒塌的村屋和残垣断壁等历史面貌数据化呈现;设计师通过数据分析和场地踏勘,驻扎现场指导拆除改造。设计上既遵循历史文化和乡村风貌的保留,又引领现代时尚空间需求,做到“循旧不守旧”。
惠州秋长街道茶园村
2.模式特点
项目整体建设改造过程遵循“三原”原则,即原址、原高度、原面积,与自然资源和住建部门共同探索村集体闲置土地的盘活利用,提升土地利用价值。建设区域方面,使用旧址进行翻新复原或建新:一是对可保留的旧建筑物进行翻新复原,二是对无法复原、也无法继续保留的旧建筑物进行拆旧建新,该项目建设面积是原空心村建设区域。非建设区域方面,进行农业生态建设,保留田园风光,保障农业生态完整。对村民闲置资产资源进行全面活化,导入丰富的新产业和新业态,改变了原来的乡村产业结构。
该项目属于使用原建设用地进行翻新修复和建设,不涉及使用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无需组织用地报批,所使用土地由企业向村集体进行框架合作,租赁土地,不涉及土地所有权归属的改变。该项目以乡村文旅为载体,以原闲置的村庄建设用地、耕地和园林用地等资源,搭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平台,创新村企合作模式,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国家已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如下:
1.《自然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关于保障和规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的通知》(自然资发〔2021〕16号)规定,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可依据国土空间规划,以乡镇或村为单位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腾挪空间用于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
2.《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用地保障的通知》(国土资规〔2017〕12号)规定,在充分保障农民宅基地用益物权、防止外部资本侵占控制的前提下,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及宅基地,按照规划要求和用地标准,改造建设民宿民俗、创意办公、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农业农村体验活动场所。
“秋长谷里”项目累计盘活乡村存量建设用地2公顷(原闲置的村庄建设用地)项目通过植入文旅新产业和新业态,年游客量达 50 万人次,不仅给项目合作的村集体带来了较好的收入,当地村民得到了项目合作的红利,还有效带动了当地村的农产品消费市场,进一步推广宣传了惠阳特色文化资源。
该项目模式适用于交通便利,文旅资源丰富和具有一定地域特色的农村地区通过旅游开发盘活利用农村集体存量建设用地。
来源:自然资源部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惠州市自然资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