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保护展现惠州新作为
惠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修复工作,以全面提升生态安全质量、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为目标,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多次邀请著名专家院士进行专题研究,深入分析惠州生态本地情况,积极谋划、大力推动全市海洋生态修复各项工作。
惠州市按照《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广东省美丽海湾规划(2019-2035年)》等国家和省有关部署,先后印发了一系列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的政策文件,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明确生态安全格局,组织编制完成了《惠州市海岸线综合整治修复整体论证》,从规划和制度上进一步保障海洋生态修复工作的顺利实施,努力建设水清、岸绿、滩净、湾美、物丰、人和的美丽海湾。
打造人与自然共享的滨海美景
过去一年,在省厅和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市自然资源局积极推进海岸带生态修复,组织实施了多项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进一步提升了海洋岸线的生态功能,有效筑牢海洋生态保护屏障。
惠州红树林保护修复不断加强,现已完成2019年度、2020年度省级海洋生态修复专项资金项目市级验收工作,在平海内港、范和港、大埔屯等海域新增红树林面积1704亩,整治修复岸线长度约8.3公里。2021年申请省级海洋生态修复专项资金4400万元在考洲洋开展红树林种植,推进实施,计划新增红树林面积1100亩。三个项目可新增红树林面积约2800亩,完成省级核验后,可获成林面积的40%专项奖励指标。惠州在海洋生态高水平保护上竭力展现新作为。
与此同时,惠州将海洋生态修复与乡村振兴发展相结合,努力打造大亚湾湿地公园、好招楼等红树林湿地公园,现在已是远近闻名、群众赞赏的优美景点和观鸟胜地,是休闲旅游的好处去处,当地民宿产业正在兴起。通过实施海洋生态修复,惠州沿海地区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推进了乡村振兴发展,也成为了惠州市新的生态名片之一。
做到保护、发展两不误
以《海岸线占补实施办法(试行)》为契机,惠州市自然资源局牵头组织开展海岸线管理政策文件专题学习,研讨了全市海岸线利用保护现状及占补潜力等有关事项,开展了海岸线占补历史信息核对工作,全面梳理了全市海岸线利用、整治修复情况,部署了海岸线占补潜力资源调查,积极挖掘海岸线占补后备资源潜力,为保障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需求夯实了基础,确保惠州市海岸线实现占补平衡。
近年来,惠州市陆续推动实施了埃克森美孚等多个重大项目建设,惠州市始终坚持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坚持人民至上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产业发展,在推动项目落地的同时,注重保护和修复好海洋生态环境,努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例如:
在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开工时,同步开展岸线整治、滨海湿地修复、水文动力及冲淤环境修复、海洋资源恢复等生态保护修复措施;
在太平岭核电项目启动时,创新性的运用了“生态核电”的设计理念;
中海壳牌惠州三期乙烯项目的初步设计,采用了国内最先进的围填海施工工艺,最大程度减少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海水养殖方面,通过采取确权发证或补偿清退等方式,对部分海域养殖与捕捞设施开展清理整治,在保障渔民生计的同时,规范养殖用海行为,引导渔民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预防海洋灾害有实效
海洋灾害难以预测、来势凶猛,对沿海居民造成的生命财产影响难以估量,市自然资源局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同时,对海洋灾害的防范和对沿海人民的保护也同样应对到位,落实开展多项保护工作,帮助沿海居民提前做好有效预防,大大减少了人民损失。
惠州海洋预警报工作多年来持续走在全省前列,与国家海洋局南海预报中心深化合作,聚焦民生热点区域,开展石化区、巽寮和港口滨海旅游区等重点保障海域的海洋预报、海洋灾害警报工作,面向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累计制作发布海洋常规预报和灾害预警报产品共457份,其中常规预报329份,月度预报12份,周预报48份,风暴潮、海浪灾害预报68份,发送海洋灾害预警报短信超过110万条。
在惠东、大亚湾等人口活动频繁区域新增5套海洋预警报信息终端智能系统,第一时间向社会公众实时提供海表温度、浪高、浪向、高低潮时、潮位预警报信息服务。
惠州作为海洋大市,要保护好海洋生物资源,在不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推动海洋资源高水平、高效率利用和促进海洋事业高质量发展。这既是惠州作为海洋大市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未来继续做大海洋经济、实现海洋强市目标的必然选择。
END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惠州市自然资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