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夏丨宜食糖水
五一假期结束后的第一天
天气正好,微风轻抚,艳阳夺目
但我们始终都没有忘记过
曾经的劳动节,是被称为黄金周的存在
就像我们从未忘记
那些小时候吃过的古早糖水甜品
走过人民桥,往老二小方向走进一点
就能看到一家卖豆腐花的小摊
阿姨做豆腐花估计也有20多年
只要4块钱一碗,却可以甜到心里
只收现金,记得带好零钱
把时间往回拨个十几年
在房管花园还是一片沙地、
大伙还跟着尼尔叔叔学画画的火力少年王时代
这家豆腐花店的阿姨就已经挑着担子
喊着“豆花芝麻糊”的口号沿着西北路叫卖
每逢周末,都会有一个小朋友
拿着一个不锈钢大碗站在路边
攥着刚从妈妈手里拿到的5毛钱焦急等待
没错,拿不锈钢碗是因为比袋子装的多
当然,那个小朋友,可以是我,也可以是你
多年以后,忽然在这里偶遇
听说阿姨早已经不挑担子叫卖了
租下了一个小店面,安静地坐在原地
摇着蒲扇,等待着我们寻味的身影
味道仍然还是那时的味道
没有红豆椰浆炼奶之类的配料浇头
没有低温冷藏,简简单单的糖水浇灌
一边吃着一边追着本港台的下午档电影
就这么度过了多少个童年的夏天
博罗人的童年,总是绕不开文化广场
作为当年为数不多的休闲地点
靠着大舞台、大场地、大音浪吸引了
数不清的广场舞带娃妈妈和运动小子
欢快的燥动,总伴随着胃的合理纠缠
所以每当散场,就需要找一个地方
发泄掉这突如其来的饥饿感
冷气开足的天天甜品屋,此时就显得特别惹眼
冰冰凉的绿豆海带是运动小子们的心头好
一入天天深似海,从此友商是路人
“比妈妈做的好吃”,一句话就能概括它的优点
以至于后来到别的城市求学时
对于假“化州糖水”的出品总是嗤之以鼻
天天的出品不像外面的胭脂俗粉分开放料
而是正儿八经的一起文火开煲
煲到快成沫的香芋一抿就化
西米粒粒软糯,椰汁甜而不腻
比起奶茶小子,那时候的小朋友真的赢麻了
天天以甜品之名,其实也是宵夜的天堂
除了糖水甜品,还有油炸小吃、炒饭点心等
更像是一间博罗本土的所谓“冰室”
人来人往,总有人愿意把这里当成根据地
一起回味当年自以为的意气风发
在博罗,要数什么叫卖声贯穿童年
那就莫过于小喇叭里的“糖水豆花”了
同一个声音,却可以被无数小推车复刻使用
以至于满大街的糖水都是同一个“味儿”
每辆小推车卖的糖水都大同小异
但是刚从球场上下来的饮水机队员
必然会选择这一碗冰凉粉了
咕嘟咕嘟,清凉爽口解疲消暑
同一时刻,在广场另一头的小街上
也上演着同样的一场糖水之争
房管糖水,虽然是一家不大的小店
但是凭借着出色的味道,也占住了一席之地
小店靠着两个大姐姐支棱起来
面朝文化广场,背靠房管花园
可供选择的糖水小吃很多,关键价格也不高
在西北路一带打遍天下无敌手
番薯糖水里将炸不炸的番薯花甜味十足
在绿豆沙里的马蹄提供的多重口感
能吃得出是经过长时间的炖煮
偏甜的口味也收住了一帮忠实的嗜糖粉丝
见怪不怪,当人们争吵着本店头牌时
一碗姜葱猪红悄悄登上了王座
新鲜的猪红和酸菜的简单搭配
少许的调味却激发出了别样的风味
让人眼前一亮,振臂高呼“你,是我的神!”
这个假期,抽空走过了许多久违的街道
从文化广场开始,走过小时候的上学路
看着周围的事物像是十几年不曾变化
但时代巨轮碾过的地方,早就不是原来的模样
人民桥上的标语依旧还是那个标语
但早已不知换过了多少茬
树荫下乘凉下棋打牌的阿叔阿婆
也早就不是那年那群熟悉的可爱老人
夏天的微风吹起,微尘迷了人眼
我们就在这瞬,从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屁孩
长成了信息时代的大龄老青年
离开了熟悉的街道,离开了熟悉的小店
仍偷吃着那时的回忆,却又不曾再回去过
而这些陪伴着无数人成长的小店
或许已经从你的行程计划里半永久剔除
但她们仍然努力着成为其他人的回忆
在阳光明媚的一天,那个男孩走进店里
与她们互道一句
“好久不见”
今天刚好是立夏
如果恰好有那么点得闲
不妨花小半小时,直落到博罗
偷吃一次博罗人的童年回忆咧
– end –
*原创归美食惠州所有
未经允许转载,将追究法律责任
探店电话:18819690000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美食惠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