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th PRIMARY SCHOOL
|
“放学去门口吃牛杂不?”
“走啊走啊,下课你先跑,我收书包跟后面!”
那是对水门街最美好的记忆
还是那条车流拥挤的狭窄老路
走路总得和小伙伴一起挨着边边走…

“离开第十一年啦,
你依然是我愿意绕很远的路去主动接近的地方?“
「 水门街,好久不见呀 」
这里没有穿梭的地铁,但有带着它独有“logo”的路牌
这里没有吃喝天堂,但有藏着无数零食的宝藏店铺
这里没有灯红酒绿,但有萦绕着烟火气息的青砖绿瓦
你还记得吗?“第十一小学站”?,以前路过的时候,总会探探头看看公交上会不会下来几个小伙伴,如果遇到的话,走向校门的那段路就没那么孤单了~
坐着公交穿过西湖,便来到这条老街。每当你走在路上,随手一抓都是关于回忆的故事。
这里的生活节奏很慢,是扫街的环卫工、坐在路边张望的老大爷和送孩子上学的家长。这里的生活节奏很快,是来来往往的车辆、上下学的小学生,和那起了又散的烟火气。

“这个谁都能走进来的巷子里,还是有那么个角落属于我自己。”
装成小大人似的从口袋里掏出一毛五角,又在左顾右盼后快速将一整块辣条塞进嘴里,那个悄悄抹嘴的小动作,一定是那时候的我们独有的记忆。还记得拐角处推着小车的阿叔看着我们滑稽的样子,总会笑着唤一句:“同学,来个煎饼呗!”
吃这家老字号牛杂,是我从小到大的执着。它是传说中十一小门口的最好吃的推车牛杂,一口大锅,两个大勺,用竹签一根串着一根的新鲜牛杂。这些家长眼中的“垃圾食品”,我们却也总是吃的不亦乐乎。
别的不说,它的自制辣椒酱一定是整份牛杂的灵魂。老板直接将一勺辣椒淋下,直至铺满牛杂的表面,满眼的红色也是让这份传统小吃变得更有“讲究”。而那句“老板,来20块钱,多加辣椒!”,便是寻味的我们,和这家牛杂店共同的默契。(现在牛杂没有推车啦,开了门店,就在十一小旁边~)
如果要问“哪里的鸡爪最好吃”,惠州人一定会告诉你是客香鸡。
这是开在水门20年屹立不倒的老字号,因为有两家分店,所以惠州人都爱统一称它为“黄塘鸡脚”,蘸上它家一小袋秘制醋蒜汁,盐焗的香气里带点咸咸的辣。嗯,真香,就爱这口老味道。
“做几多卖几多,咱不愁卖!”
这是这家包子铺在水门街开的第34年,大多数的惠州本地人和它之间发生过与“包子”有关的故事。它店里的包子是现包现蒸现卖的。揉面、包馅、蒸煮……一家人的默契从凌晨四点开始,到晚上八九点结束,34年一如既往。
每天四五点左右,门口排队的顾客总是络绎不绝,老板还贴心的放了几把椅子在门口。看,这位老奶奶一定是在为孙子孙女明天的早餐做准备了吧~
藏在小巷里面十多年的老味道,老板也是出了名的脾气不好。这家最受人欢迎的便是芒果雪山小丸子和杂果西米露了,看看,这水果的份量对得起你的胃吗!

老板也是很任性,每天只提供三种不一样的小吃,你可以在进门左边的镜子上看见今日份的老味道~最出名的当属炒蚬和蜜汁全翅了,端上桌是诱人的颜色和阵阵香气,真不愧是你!

“始于98年,是惠州人的老情怀”
白底红字的招牌,没有太多华丽的装饰,靠着口碑和味道留存至今。小小几元钱,换来的是我童年关于红茶馆的记忆。
推开门,走进店里,坐在桌前,点几碗糖水,来碗热腾腾的猪红,嗯,也算是一大满足事~
“一掷千金”的你,花光了身上一元五角的零花钱,却换来了一整天的快乐。
我猜,文具店的老板一定是班主任的好朋友吧,就是可以一起喝同一杯奶茶的那种,不然小店怎么总会在第一时间送来新的教辅呢?
老板说:“我们已经开了十多年啦,同学们最爱喝原味奶茶。”
这家奶茶店就开在玮玮甜品的斜对面,探头就能看见很多小学生在里面吃零食喝奶茶啦。香辣鸡翅、薯条、鸡柳、鸡块……再来杯珍珠奶茶,童年的回忆就完整了~
每当和老朋友聊起这儿,它们都会是我们絮絮叨叨的新话题。或许有人期待它的未来,也有人翻着过去的记忆。但不论如何,这些都终将会变成我们共同的回忆。而我们的故事,也还在继续。
在那段关于十一小的记忆里,是我无数“第一次”的故事。
第一次数着时间等待下课铃打响的瞬间冲出校门,第一次从口袋里小心翼翼的掏出褶皱的五毛钱递给老板,第一次藏在角落里东张西望又悄悄抹掉嘴角残留的污渍……
再次踏上这条熟悉的上学路,校门不再如旧,过往的车来去匆匆,在这些熟悉的老店身影从未离开。

法律支持 / 林志浩 巫润隆 叶雨婷 律师 广东惠泰律师事务所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吃喝惠州